情系小山村
胡永武
我在皖南有个房,它坐落在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历溪村,全村240户人家,700多口人,是典型的徽派小山村,和普通的皖南山村一样,有古树、古桥、古祠堂、古民居,村前也有一条小河。但村中的古树是1400多年的香樟树,很像佛的五根手指,故名“佛掌香樟”,是地道的香樟王;古桥是元代的石板廊桥,桥身长满了藤蔓,经常有画家在此写生;古祠堂是圣旨级的,据说全国就两所,是明朝嘉靖皇帝为了表彰村中出去的御医王琠,他用家乡的中草药治好了太子的怪病而国家拨款给他在村里建的一所“五凤楼”王氏祠堂;古民居内有一处王家老宅是元末明初的,房屋结构和样式与堪称“民间故宫”的宏村承志堂相似,只不过没有它的名气大。村前的小溪是从牯牛降大峡谷里流出,没有任何污染,是国家一级水源。小溪的溪坝上还有一条水流是供村民洗菜用的,下面才是洗衣服等用途。该古村落与其他皖南古村落不同的,它是御医故里,该村庄又称御医之乡,村里出了个御医王琠,村庄周边遍布中草,只是我们不认识罢了。还有一个比较不同的它是“目连戏之乡”,据专家考证,目连戏比京戏早200年,是戏剧的活化石。村中保留有目连戏剧团和研习所,还有非遗传承人。前几年,该剧团还受邀到香港和广东、福建去演出,是国家非遗项目。另外,该村还是祁门红茶的原产地,每逢茶季,家家户户采茶做红茶,好像他们做的红茶都是被定制的。不过这个村的茶叶品质确实好,茶园都在牯牛降大峡谷两侧的山上,水汽氤氲,云蒸霞蔚。我上山亲自采过茶,所以还是有发言权的。村中还有自酿的糯米白酒,因为水质好,白酒也是上乘。有一年,我市几十位作家到历溪来,他们当时就品尝了当地的白酒,有几位著名的品酒大家感觉酒质很好,临走时我们共带了500斤白酒回去。其中有十几人写了咏诵历溪的散文、诗歌都在季刊《张汇滔研究》专版刊出。还有一位蚌埠的摄影家,在历溪村拍的《古祠堂里放电影》和《上学啦》2幅摄影作品获奖,三张照片在《中国摄影报》刊登,为他成为中摄协会员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我的房子就坐落在村中靠后一点,离香樟王二三十米,在佛掌香樟的庇护下,是个典型的徽派民居,一进门是堂屋,东西两个厢房。楼上同样大小,整个房子的墙、地板全是木质结构。推门而入,木香味扑鼻而来。正屋西侧的披厦是重新建的现代化的厨房和卫生间。门前是个60平米的院子,单门独院。房子的西首是多棵枇杷树,每逢六月结满了枇杷。旁边拾级而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我在竹林里开辟了一条小路,叫“曲径通幽处”。院子东首是种植的桂花树和无花果树,无花果在成熟季节硕果累累。每逢中秋时节,金桂四溢,满院飘香。闲暇时,我常常约上几位好友在我的小院里掼蛋,眼前白云绕山峦,耳边林涛声阵阵,周围香樟树摇曳,鸟鸣声悠扬。此时此刻,真羡煞了陶渊明。我也曾带文友聚此,常以刘禹锡的《陋室铭》自诩,“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友称赞道:你这里还真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去年夏天我带一位省摄协副主席到此,他的夫人和同伴们下到牯牛降大峡谷形成的天然泳池里游泳,泉水叮咚,溪流潺潺,能够漫头的水,清澈见底。在此游泳的人都说“爽极了!”我们这位主席先生到这就掼蛋,他的夫人说:“到这么好玩的地方不多玩玩,不如在蚌埠掼蛋了。”他回复道:“你在蚌埠有这么好的空气、这么好的水!”历溪村确实是康养胜地,村前奔流不息的泉水是从牯牛降大山里流出来的,能够直接饮用。山村空气中弥漫的气息似乎能让人闻到一股香甜的味道。村子的四周百十公里范围内都是好玩的景点,东有齐云山,北有黄山,西边和石台就隔个山头,它本身就在牯牛降主峰脚下,是牯牛降历溪景区。南面离景德镇市区90公里,离宏村、婺源、瑶里也很近。等我退休后,要充分利用这个便利条件,早晨从村里出发,到这些周边景点游玩后,晚上回到历溪村住。我准备再向邻居要几分地,过上陶渊明一样的生活,“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历溪古朴,恬静,纯粹,原始。虽养在深山人已识,但现在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说起历溪村和蚌埠还真有缘,1965年,蚌埠有10位男女知青下放到历溪村(当时叫历溪大队,下辖4个生产队),其中有两位知青娶了历溪的媳妇,他们经常回到历溪探亲。还有一位女知青果断地嫁给了历溪村民,我很不解,曾问她“你的城市户口咋办?”“你不后悔?”她说:“说一点不后悔那不是实话,不过现在看来,我做对了。”城市人已经厌烦了城市的喧嚣,向往农村的田园生活。这位蚌埠的女知青,几十年前就这样做了。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